29日是世界卒中日。北京天坛医院公布多项最新研究进展:证实两种国产新药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开展国际上第一个把再灌注治疗和脑细胞保护成功地绑定在一起的试验,有望减少因卒中致残人数;启动低级别胶质瘤治疗药物研究,有望取代放化疗,成为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约70%。天坛医院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血管内取栓治疗前,应用中国原研创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来保护脑细胞,可显著提升患病90天时神经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
“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有一个关键靶点叫做‘缺血半暗带’,也就是缺血但还没有完全梗死的脑组织。溶栓、取栓等再灌注治疗是为恢复半暗带的供血,脑细胞保护治疗则是为了让它不再恶化。”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这项国际上第一个把再灌注治疗和脑细胞保护成功地绑定在一起的试验,有望减少因卒中致残的人数。
两个针对我国本土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的研究证实,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4.5小时内使用这种药物,与传统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一样有效,而且安全性更高。“重组人尿激酶原与阿替普酶相比,价格更便宜,使用更便捷。”王拥军介绍。
另外,天坛医院启动的针对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新药研究也有进展。初步研究结果显示,83%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初次治疗24个月以后,才需要进行第二次治疗干预。以往,该类患者在接受初次治疗11个月以后,大多就需要进行第二次治疗干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表示,这种药物有望取代放化疗,成为低级别胶质瘤首选治疗方式。
超8成脑卒中可有效避免
医生提醒:30岁后每年都要监测血压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赵文博介绍,该院接诊脑卒中患者中,60岁以下占比近40%,40岁以下约占15%。脑卒中不是“老年病”,3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要监测血压。
37岁的张先生是位“外卖小哥”,送外卖途中突然肢体无力、不能行动,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被同伴送到宣武医院急诊。虽然手术顺利,但由于患者情况较严重,出院后还需继续康复,并可能留有长期后遗症。
“该患者就诊时测量血压值高压达200多毫米汞柱,但他对家族病史和自己的身体状况等都不清楚。”赵文博表示,许多中青年患者容易忽略自己身上的脑血管发病风险。“如果提前控制好风险因素,80%至90%的脑卒中发病是可以避免的。”
赵文博介绍,脑卒中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抽烟、酗酒等。最主要的因素是血压管理不到位。3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要进行监测。
此外,赵文博提醒市民,应掌握脑卒中早期识别的基本能力。缺血性脑卒中黄金抢救时间为3到4.5小时。一旦发生肢体麻木、活动受限、言语不清、理解困难等症状,要高度警惕脑卒中,及时就诊治疗。